发布日期:2023-01-19 21:39 点击次数:98
前言
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写了一百多首诗词,但题赠给作家的只有一位,这位幸运的作家还是一位女同志,她和毛泽东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友情。
图丨著名女作家丁玲
这种不同的友情有一个关键点,那就是每个人对文学的不同理解,并且将文学参与到革命之中。
这个人就是——丁玲,在与毛泽东产生交集后,直接影响了她的下半生。
“崽崽先生”投身革命热潮
十四岁的蒋伟在小学毕业后,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桃园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,就在她顺利完成第一年的学业时,1919年5月4日,爆发了震惊中外的“五四”运动。
这位名叫蒋伟的女学生就是后来的丁玲,丁玲这个名字是她从事文学创作之后使用的笔名。
图丨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
随着“五四”运动的爆发,小丁玲凭借着满腔热血,积极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斗争中。
随着这场革命运动愈演愈烈,丁玲也开始主动担任贫民夜校的小老师,向大家讲述和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意义、道理。
当时,在所有的夜校老师中,找不出一个年龄再比丁玲还要小的人,也是因为她年纪最小,但却活泼可爱,所以她的学生都戏称丁玲为“崽崽老师”。
丁玲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女性作家,给她的评价是: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而这一切,都要从1922年,丁玲只身前往上海说起。
1922年,丁玲一人从湖南启程奔赴上海,进入到由陈独秀、李达等人创办的平民学校,第二年又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。
图丨参加革命的丁玲
正是在上海,丁玲走向了她前往文学的道路,从此在这条道路上,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。
另一方面,丁玲早期的创作基本都是在上海完成,所以文章的内容也大都反映的是上海的都市人生。
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,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,它既有东方文化的底蕴,也有西方文化的沾染,更是革命的“策源地”。
这座独特的城市,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上海。
因为在外国文化的侵入下,部分青年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没有真正的自由,只有到了上海,这座被誉为自由之城的城市,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。
图丨旧时的大上海
但在这座国际大都市中,男性和女性对都市的感受截然不同,茅盾在小说《幻灭》中这样写道:
“我觉得上海固然讨厌,乡下也同样讨厌;我们在上海,讨厌它的喧嚣,它的拜金主义,但到了乡间,又讨厌小村的固陋、呆笨、死一般的寂静;在上海时,我们神晕头痛;在乡下时,我们又心灰意懒,和死了差不多。”
而在所谓的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意识的“联合”下,上海这座大都市,逐渐成为求困女性的地方,丁玲的上海叙事就是在这种背景在展开的。
在1923-1930年,丁玲相继创作了《梦珂》《莎菲女士的日记》等,一举登上了文坛之巅,在1932年3月,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为党工作的同时,继续写出了《韦护》《母亲》等作品。
图丨丁玲的作品《莎士比亚的日记》
通过将近十年的写作生涯,她得到了鲁迅、瞿秋白、茅盾等知名作家的肯定。
作为新女性代表,少年时就渴望自由,向往革命,在文中流露出许多针砭时弊的内容和激进的语言。
所以国民党政府看到丁玲的文学作品,已经将她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终于在1933年5月,国民党忍不住派出特务将丁玲非法绑架,囚禁在了南京。
一直到1936年的秋天,整整在监狱中度过三年的丁玲,通过中共中央和地下党组织的多方营救,才终于获得了自由。
出狱后的丁玲,从心底更加厌恶国民党政府,她不想生活在这样一片黑暗的土地上,最后在党组织的帮助下,丁玲逃离南京城,奔赴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——保安。
图丨丁玲
这是丁玲生命历程中最重大的一次转折,她选择了中国热血青年最理想的归宿。
毛泽东的一首《临江仙》让丁玲心潮澎湃
辗转多日的丁玲终于在1936年11月,来到心仪的革命圣地保安,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主席。
对于丁玲的到来,毛泽东表示十分欢迎,并且在11月10日,中央宣传部专门开会欢迎,经过长途跋涉远道而来的女作家。
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出席了这次大会,丁玲被邀请坐在首席的位置,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为她倒水,这让丁玲的眼眶瞬间湿润了。
图丨毛泽东
她怀着激动的心情,讲述了自己在国民党监狱中的遭遇,讲述了宋庆龄等民主人士对她的营救,讲述了自己在奔赴保安的路上受到的坎坷和磨难……
她的话感染了整个参加欢迎会的同志们,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是丁玲第一次见到毛泽东。
在为她举行的简易宴会上,丁玲告诉毛泽东,她是在1904年出生于湖南蒋家坪,早在长沙读书的时候,就听说了毛泽东的大名,还和毛泽东的结发妻子杨开慧是同窗好友,两人常以姐妹相称。
听完丁玲的自我介绍,毛泽东用浓重的湘潭话幽默地说:“我们是真正的老乡啊,俗话说:老乡见老乡,不必泪汪汪了,你比我小十一岁,算个小妹吧!”
图丨杨开慧和丁玲是同窗好友
还没等丁玲开口,毛泽东又问道“丁玲,你大老远地来到这里,打算做点什么事呀?”
丁玲想都没想,直接干脆坚定地回答道:“当红军!”好像是怕毛泽东没有听清,还着重强调了一下:“我要上前线当红军!”
毛泽东听到自己的小老乡这么有志气,便笑着说道:“好呀,还赶得上,可能还有和胡宗南的最后一仗了,现在去还赶得上!”
终于,毛泽东看着丁玲说:“你就跟着杨尚昆,去总政治部上前线去吧!”
听到毛主席开口,丁玲激动地点了点头,这一晚她兴奋得都没有入睡。
图丨毛泽东
同年的11月22日,筹备已久的文化艺术协会(中国文联的前身)召开成立大会,丁玲等16人当选为干事,第二天丁玲又当选为中国文学协会(中国作协的前身)主任。
也就是在这一天,毛泽东正式批准了丁玲上前线的请求。
第二天,轻装上阵的丁玲,跟随杨尚昆北上,一个月后,她又跟随彭德怀、任弼时领导的一方面军南下。
来到总政治部后,丁玲见到的是一张纸看似陌生,但又从心底感觉到那么亲切的脸庞。
这里有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战士,有满怀革命理想从祖国的大江南北,聚集而来的有志青年,还有饱经风霜刚刚摆脱封建压迫的劳苦大众……
图丨毛泽东
在这一刻,丁玲出现了一个念头:她特别想张开双臂去紧紧地拥抱他们,就像拥抱未来一样。
丁玲加入了这支队伍,她真的和自己说那样上了前线,开始了崭新的生活。
她和普通的红军战士一样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,她逐渐学会了用一根线,从脚上磨出的泡中间穿过去,她也拿枪战斗、学会了纵马奔驰,就像儿时母亲口中的花木兰一样。
到了晚上,所有人都安然入睡,她借着火光,把一天的感受和见闻记在了笔记本上。
在跟随总指挥部的行动中,丁玲见到了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和代理军长左权,从他们身上丁玲看到了洒脱、坦率、坚定……
图丨丁玲身着军装照
而红军战士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,一直深深地教育着丁玲,最后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写下了《记左权同志谈山城堡之战》《到前线去》等一篇篇记述红军的散文。
丁玲的作为完美地诠释了一个词汇:巾帼不让须眉;她一边拿枪战斗,另一边挥笔写作,所表现出来的极大勇气和战斗热情,让毛泽东听说后十分开心。
在同年的12月30日,激动地毛泽东挥笔写下了《临江仙·给丁玲同志》一词,并通过电报发到了前线指挥部聂荣臻手里,请他代为转达。
词曰:
“壁上红旗飘落照,西风漫卷孤城。保安人物一时新。洞中开宴会,招待出牢人。纤笔一枝谁与似?三千毛瑟精兵。阵图开向陇山东。昨天文小姐,今日武将军。”
图丨毛泽东挥笔写下了《临江仙·给丁玲同志》
可是由于工作的调动,丁玲在第一时间并没有收到,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她写下的诗词,一直等到丁玲跟随部队一同凯旋归来后才得知。
随着胜利凯旋,毛泽东与丁玲握手相庆时,第一句就问道:“你上前线后,我为你写过一首《临江仙》词,你可否看到?”
这时的丁玲还未见到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,不解地问道“什么词,没有看到啊!”
毛泽东并没有说什么,只是在桌子上找到一张白纸,顿时拿起毛笔,洋洋洒洒又为丁玲重新写了一遍。
丁玲看着龙飞凤舞、潇洒自如的毛体字仔细品读着,在读到“纤笔一枝谁与似?三千毛瑟精兵……昨天文小姐,今日武将军。”这句后,她激动、兴奋的心情难于言表。
图丨丁玲和胡也频
自己不过是一个刚刚投身于革命队伍中的年轻同志,不过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写了几篇文章,做了那么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,就收到了毛主席这样的夸奖,丁玲当时就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。
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用词,专门夸奖一位女作家,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丁玲在毛泽东心中是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。
在读了几遍毛主席亲自为自己写的词后,丁玲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控制不住,泪水从眼眶里流出,连着说了三遍“谢谢毛主席!”
到了1937年,中共中央和苏区政府搬迁到了延安,正在前线的丁玲在中央的安排下,陪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来到延安。
图丨丁玲与胡也频1926年在北平合影
丁玲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,一见面毛泽东就关切地问道:“丁玲同志,你上前线的愿望已经完成了,现在还想干什么呀?”
让毛泽东没想到的是,丁玲的回答依旧没有变化,还是那句:“我要当红军!”
毛泽东听了丁玲的回答开心地笑了,随即就给后方的总政治部罗荣桓写信,在信中毛泽东任命丁玲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的职务。
看到毛主席对自己的任命,丁玲感到了一丝胆怯,自己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,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工作干好呢,连忙将心中的困惑对毛主席说:“主席,我从来没有当过主任,我能行吗?”
图丨毛泽东
“你一定能行,不会就学嘛,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,我们闹革命,搞武装斗争,刚开始也不会,现在还不是学中干,干中学,慢慢就学会了。”
鼓励完之后,毛泽东又对丁玲说道:“过去了之后要放下架子,深入到实际当中,要积极团结战士、干部,搞好各方面的关系,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动脑,注意学习其他同志好的工作作风和方法。”
“总结起来就是要取长补短,吃透上级精神,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,再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,以身作则,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。”
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:“这个工作很重要,对你也很好,你到前线去可以接近部队,接近群众,宣传党的新政策,扩大党的影响。”
图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和文艺工作者在一起
“在宣传上要做到让群众喜闻乐见,要大众化,不论是新瓶新酒也好,还是旧瓶新酒也好,都要短小精干,要适合战争环境,要让老百姓从心里喜欢。”
最后,毛泽东关切地对丁玲说道:“你是写文章的,不会演戏,但可以领导,没有搞过可以学习。”
丁玲用心记住了毛泽东的话,并且将毛主席对文艺工作的指示,转达给了每一名服务团的同志们。
按照毛泽东的指示,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出发前排练了一些话剧、舞剧、相声、曲艺,在延安南门外的戏台上,做了一次彩排表演。
图丨毛泽东鼓掌
毛泽东和中央的其他领导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场演出,演出结束后,毛泽东鼓着掌对丁玲说:“这些节目都很好,就这样表演下去。”
毛泽东还临时决定,要给西北战地服务团开一个欢送会,毛泽东在会上和准备启程的同志们说:“要用你们的笔,用你们的口,与日本人打仗!从文的方面和武的方面夹击日本帝国主义!”
这时,丁玲也代表服务团全体成员讲话,她说:“我们服务团虽然小,但它好比小河流水一样,在慢慢地变成大河,直到有一天它会变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,将日寇完全覆灭在我们的洪流中。”
图丨丁玲与丈夫陈明和女儿
就这样,丁玲带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,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发了。
他们在丁玲的带领下,高举着鲜艳的红旗东渡黄河,奔赴抗日前线,从晋西到晋北再到晋东,他们一路行军一路演出,一路上还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,辗转了3000多里路。
在服务团秘密经过太原时,它在山西大学的礼堂里做了宣传抗日、呼吁支前的演讲,就是因为丁玲的演讲,吸引了一大批流亡学生加入到了服务团,扩大了这支特殊的队伍。
在1938年3月初,丁玲率领西北服务团前往西安,在面对国民党的不断渗透和破坏下,丁玲不畏艰难挺身而出,终于在西安上演了《突击》《忠烈图》等优秀话剧。
图丨毛泽东和周恩来开心地鼓掌
他还和西安各界人士进行座谈,联欢、进行教唱、排剧等活动,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,毛主席交给的任务。
毛泽东为丁玲庆祝走上新的文学道路
1944年7月1日,毛泽东在读了丁玲写的《田保霖》后,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文艺作家的新的创新作风,之后还读到了欧阳山所写的《活在新社会》,随即写信邀请二人见面一叙。
当天傍晚,丁玲和欧阳山相约一同来到毛泽东的住所,毛泽东也设宴招待了他们。
图丨毛泽东
在吃饭的时候,毛泽东鼓励丁玲:“我是一口气看完了《田保霖》,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,希望你继续写下去,我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。”
也是在毛泽东的鼓励下,从1947年11月开始一直到1948年的春天结束,丁玲全程参与了一个一些地方的土改工作。
她用这半年的时间,以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素材,完成了一部著名的,描写人民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。
在完成这部作品后,丁玲将小说送给了胡乔木、萧三等人,请他们提提宝贵的意见。
图丨胡乔木
胡乔木在与毛泽东散步时说起了这部长篇小说,毛泽东就问道:“你们对这部小说有什么看法?”
胡乔木回到:“小说写的很好,除了个别地方在做推敲之外,就可以发表了。”
毛泽东点了点头:“丁玲是个好同志啊,就是缺少一点基层锻炼,有机会当上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!”
这本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于1949年5月由新华书店出版,同时它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。
在1951年,丁玲凭借这部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,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,并且在三个月后,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俄、德、波、朝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出版。
图丨晚年时的丁玲
再次和毛泽东相见的丁玲,是在北京颐和园,二人的相聚如同家人团聚,那一瞬间,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延安,当年那个秋天……
上一篇:梅西在阿根廷战胜波兰时表现出的七种趋势:有些熟悉,有些不熟悉
下一篇:消费参考丨闪购,美团的新剧本